一群高校老师昨天专门开会,讨论怎样给90后说“马列”
钱江晚报2010-6-4-H07版
本报通讯员朱麓冰施云平本报记者袁春宇
在高校,思想政治教育课程(以下简称“思政课”)难上是出了名的。如今90后的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成长,他们用QQ、MSN聊天,用微博和周围的人分享心情,用博客表达自我。面对这些崇尚个性、自我的大学生,怎样让他们接受思政课,老师该在课堂上讲什么?为此,昨天众多被困扰的高校思政课老师,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了一场论坛,主题是网络发展与青年思想教育工作。
宁做辅导员,不上思政课
“即使是上课,我们大多躲在教室后排,吃早饭、看小说、聊天和睡觉的居多。一个大的阶梯教室,前面两排通常是空无一人。真正坐在那里,认真听课记笔记的人几乎是个位数。”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小刘告诉记者自己在上思政课时的情景。
在高校,思政课正处于一个尴尬境地,一方面它是学校硬性规定的必修课,另一方面,不少大学生却将思政课列入自己“必逃课”的名单。
“其实不能怪学生功利,大学是个小环境,而小环境总是被动适应大环境的。”中国计量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程建家对记者感慨,“整个社会不断宣扬各种创富榜样,精神价值的追求对大学生来说离现实太远了。学生更关注的是今后如何就业,如何创业。”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大多数学生认为,思想政治课缺乏和实际生活的联系,既不影响以后的工作技能,考试又很容易通过,那还不如把更多时间花在对专业课的学习上。
“现在的情况是不但学生不愿意上思政课,连老师都觉得上思政课要承受生理、心理的双重痛苦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思政课老师告诉记者,他曾负责在高校做过一些调查,不少思政课老师怀着满腔热情上课,但学生的不接受,使老师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。
程建家认为思政课老师成了高校内的弱势群体,“现在甚至会有这样的情况,很多人宁可做辅导员,都不愿意来当思政课的老师。因为上好思政课,让学生接受,很难。我们学校现在有30名左右的思政老师,可人数还是不够,找不到合适的能上好课的老师。”
打酱油、楼倒倒不妨信手拈来
网络文化的流行,也给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挑战。“90后们的个性特点是比较感性,对理性的内容难以接受,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创造条件,多用一些视频、图象的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多用故事串联设计课堂的场景。”会议上有专家提出。
“思想政治课与网络流行热点的结合,其实就是寻找一个学生接受的载体。”一位老师表示,为什么学生会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开小差,塞着耳机听英语,说明在这个学生心中思想政治课没有英语重要,如果思想政治课关注热点,找到合适载体,让学生认识到它比英语更重要,他自然不会逃课。
“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,创新是大势所趋,而这势必要涵容网络新兴媒体的语言。”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于希勇认为,思政课教师可以走入论坛、帖吧,用主流话语引领下的平民话语去吸引学生,“如果我们可以对正龙拍虎、聚打酱油、范跑郭跳、谁死鹿手,这些网络成语加以合理阐释,创造一个快乐的对话氛围,思政课可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。”
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
5月30日,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会上强调,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,要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、与时俱进,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大学生,更加深入扎实地贯彻落实好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》提出的各项任务。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,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;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,更好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;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,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。
(据新华社)
思政课模式ABC
记者调查了多所高校的学生,发现思政课老师的特色也别具一格,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类:
A类 照本宣科式
上课时,老师照着书上内容讲,台下同学听得昏昏欲睡。最让学生不能接受的是上课难听,还堂堂点名,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跑来点完名后,再悄悄溜出教室。
上座率:70%
B类 海阔天空式
老师上课时内容丰富,不全是书上的东西,讲得也精彩,什么都敢说,不过经常会扯得太远,最后又收不回来,上过课的同学都觉得离自己实际的生活相距太远,听得津津有味,却最终收获寥寥。这类老师通常不用点名,学生去不去上课也全凭心情。
上座率:60%
C类 全能式
这类老师是杂家,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,他们上课喜欢和学生互动,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,他们用眼神跟学生交流,用当下学生最关心的热点话题串联课堂内容,思政课上的不仅仅是一堂思政课。
上座率:85%
本报记者 袁春宇 整理